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实时·准确·聚焦

当前位置:主页 > 舆情 >

能源舆情:生态损害赔偿方案正式出台 亚投行首贷助力清洁能源发展

2017-12-27 10:45 | 人民网 |
我要分享


本周,天然气保供议题继续受到各方高度关注,多个部委及企业采取多举措力促保供。亚投行宣布对华首笔2.5亿美元贷款,助力北京清洁能源发展,引发金融等领域媒体跟进报道。环保方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引发媒体聚焦。混改方面,多家央企宣布改制完成,舆论认为央企改制在年底进入快车道。本期热点话题详见下表。

监测周期:2017.12.11-2017.12.17,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出台 以“赔偿制度”守护生态文明

12月17日,中办、国办印发《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简称《方案》),明确明年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将在全国试行,标志着这项制度改革已从先行试点进入全国试行的新阶段。同时,《方案》明确2020年执行目标,力争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构建责任明确、途径畅通、技术规范、保障有力、赔偿到位、修复有效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舆论观点】

矿藏、水流、森林等自然资源受到损害后,现有法律制度缺乏明确追责索赔主体规定,“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不合理局面长期存在。《方案》下发,无疑“对症下药”,有效解决了相关法律缺位的问题,并且践行了十九大报告中“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相关论述。《方案》出台,立即引发《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和行业媒体、门户网站的密集转载。舆论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强调“环境有价、损坏担责”,认为《方案》有利于破解环保领域的“公地悲剧”困局。《人民日报》发文《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鲜明地提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树立‘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理念。谁污染环境,谁就得付出经济代价;生态环境受到损害,也要像私有财产受损一样向损害制造者索赔”,引发舆论共鸣,《北京青年报》、中国新闻网等媒体也提出“损害生态环境应承担赔偿责任”等相似命题。人民网认为,《方案》出台,“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困局有解了;未来网则直接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有利于破解“公地悲剧”》为题发文,强调《方案》出台对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第二,注重《方案》解读,说明《方案》的创新性、合理性、可行性。《方案》制定由试点推向全国,积累了多方面实践性、可复制经验。新华网、《经济日报》等媒体聚焦《方案》亮点内容:一是将赔偿权利人范围从省级政府扩大到市地级政府,拓宽了赔偿权利人范围;二是要求地方细化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具体情形,考虑到各地差异,防止赔偿标准制定“一刀切”;三是规定了“磋商前置”程序,充分发挥非诉讼解决方式的作用,可提高生态环境破坏事件解决效率,加快推进启动生态修复工作。

第三,关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执行,呼吁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卫战”。《法制日报》认为,锁紧谁污染谁买单制度笼子是《方案》落到实处的必要条件之一,河北新闻网提出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贵在严。《北京晨报》则提出,《方案》的实施要广泛动员和依靠广大民众参与其中,只有这样,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才会更有力量。

【分析研判】

在生态环境领域,能源环境受到两方面困扰,一是多数能源行业被扣上“污染环境”的帽子,受到媒体、大众的误解甚至是排斥,使得企业形象受损,更有甚者,企业的正常运行都受到了一定干预;二是部分能源企业难以平衡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分析研判认为,《方案》的下发将为成为一把标尺,通过《方案》的细化规定,能源行业可以不再被莫须有的污染环境言论所困扰,同时也要求能源行业时刻牢记底线,保护生态红线,通过技术改革、加强监测等方式做好生态环境的守护者,切不可心存侥幸,知法犯法。

《方案》正式出台后,多数媒体成为信息传播、《方案》解读的“扩音器”。大众对生态环保、优美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公民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方案》真正落地生根,成为生态环境的强大“防护盾”才是媒体与公共关注的重点内容。未来,各地生态环境污染标准的出台及“谁污染谁赔付”的典型案例或将再次引发媒体报道高潮。

亚投行对华首贷正式宣布 助力北京清洁能源发展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12月11日宣布,已经批准一笔2.5亿美元的贷款,用于北京建设覆盖约510个村庄、连接约21.675万户家庭的天然气输送管网等工程。这是亚投行第一笔在华投资,项目预计每年可为北京减少65万吨标准煤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9.57万吨、颗粒物排放量370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488吨、氮氧化物排放量4442吨。据悉,整个项目预计将于2021年完工。

【舆论观点】

这是亚投行运行两年多、投资多国的20多个项目后在中国的第一笔投资,而且,该项目着力精准,将帮助改善时下颇受关注的北京生态环境问题,助力中国绿色发展。因此,该消息发布后,成为近期能源行业内的热点事件,媒体纷纷跟进报道。

首先,媒体和业内人士对该项目立项的动因进行了解读。《人民日报海外版》援引亚投行行长金立群的观点表示,中国对于削减煤炭依赖的承诺将改变人们生活、提升环境质量。而亚投行致力于帮助成员实现各自的环保目标和发展目标,所以亚投行在中国的首次投资将引入可持续基础设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助力这个亚洲最重要的经济中心更具活力,这笔投资再合适不过了。《北京商报》援引中国能源网首席研究员韩晓平的分析观点表示,作为一家投资机构,亚投行选择北京天然气输送管网等系列工程作为首个在华投资项目,其实是看中了背后的投资稳定性。而且,该项目涉及的相关工程收益率也比较稳定,投资潜力巨大。

其次,媒体和业内人士对该项目落地后将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进行了解读。《人民日报海外版》援引北京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杨松的观点,认为管网类基础设施投资大、周期长,先期成本很高,但也是一项回报率很高的投资,将对当地的经济、生态起到长期的带动作用。巨大的投资仅靠社会和民营资本是不够的,亚投行的项目支持将助力当地民生,提高生态和经济效益。第一财经网援引亚投行副行长兼首席投资官潘笛安的观点表示,该项目让部分中国农村地区不使用煤炭,将对北京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